生殖整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揭秘冬奥高山滑雪医生身负高超滑雪技练就国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康复来袭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021/5779550.html

高山滑雪专业赛道,路滑、坡陡,普通人光是站立就很困难,52岁的袁强却能“健步如飞”。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作为高山滑雪医疗队副医疗官,将在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上承担高难度的高山滑雪赛道救援任务。

在特殊的比赛环境下,滑雪技术和医疗水平同等重要。当运动员受伤倒下,这群“滑雪医生”需要背着十几公斤的医疗包、踩着雪板飞快滑到目的地,克服地形、湿滑、低温等限制,迅速处置伤情、使比赛继续进行。

自年至今,他们已进行了三年多的艰苦训练。汗水背后,不少人有了小小的意外收获——考下了国际认证的滑雪教练员资格。

测试赛中一名运动员摔倒挂网,医疗队进行救援。受访者供图

负重十几公斤在零下十多摄氏度开展赛道救援

新京报:高山滑雪救援是一个什么概念?跟院内手术、日常急救好像都太不一样了,有点难以想象。

袁强:高山滑雪被喻为冬奥赛的皇冠明珠,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竞速赛中运动员从山顶下冲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公里/小时左右,可想而知,是雪上比赛项目中最容易受伤的一个,以往统计运动员受伤发生率接近15%。

整个冬奥医疗保障中,高山滑雪赛道救援是最难、投入最大的。当运动员受伤后,黄金救援时间是4分钟,经过裁判长发出“运动员停止出发”到“关闭赛道”的指令后,留给赛道医疗站(FOP)的救援人员从出发到抵达现场进行救治的时间也就1分钟左右。

新京报:现场的站点和人员配置是怎样的?

袁强:冬奥高山滑雪的医疗保障团队有一百多人,其中负责赛道救援的国内滑雪医生40人。在竞技、竞速赛道上,每隔三四百米会设立一个赛道医疗站(FOP),每个赛道医疗站配备两名滑雪医生和四名救援队员。救援时两人一组,一个人要背上医疗包,包括氧气瓶、夹板、绑带、药品、呼吸器等,负重十多公斤。

比赛中出现骨折、脊柱损伤、颅脑损伤、颌面损伤等都有可能,队员的专业背景包括骨科、神外、胸外、急诊、整形、麻醉、呼吸等,来医院,包括积水潭、协和、北医三、中日等。

新京报: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袁强:主要困难是雪地环境不太一样,带来一系列的挑战。高山赛道是冰状雪而且坡陡,走是走不过去的,救援员必须滑行到运动员身边才能进行医疗处理;雪地一般是坡面,不同于平地,如果在运动员的上方用手法固定伤员头部,想跪式救援根本跪不住,必须趴着;雪道地滑,上担架等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户外零下十多摄氏度的气温,运动员可以来回滑行,医生必须待在一个地方,比赛时为了第一时间应答必须站在点位上,比赛不停止,人就不能离开,因此也需要克服寒冷的问题。

袁强在练习滑雪。受访者供图

救人先过滑雪关医生拿下滑雪教练员资格证

新京报:听你的介绍,医生参与赛道救援,会滑雪是一个硬性要求。

袁强:没错。我们在组队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一点,很多队员都是滑雪爱好者。

新京报:那对滑雪技术的要求到底有多高?

袁强:我们需要达到高山专业赛道的滑行水平。具体形容的话,一般滑雪爱好者是上不了高山赛道的,因为坡面非常陡峭,就连很多运动员也会发怵。这种赛道平均坡度在70%左右,且赛道不是普通的粉雪,而是经过压实后的冰状雪,初学者会用雪杖在地面戳着去走,但在冰状雪上,这样做唯一的结果就是滑倒,非常滑,只有穿雪板用刃刻住才能不倒,没有国际公认的一二级教练员级别是待不住的,我们还需要在坡上任何一个位置能停下脱、穿雪板进行救援操作。

新京报:对你们挑战大吗?

袁强:很大,队员们虽然有滑雪基础,但刚开始非常困难,除了几个能勉强达到上高山赛道的水平,剩下的几乎都控制不好。现在都没问题了,很多人还考了国际认证之一的加拿大体系CSIA二级教练员资格认证,万龙滑雪场的最高级雪道,现在对我们也是小意思。

新京报:花了多长时间训练到这个程度?

袁强:我们从年的雪季就开始准备,年开展训练,现在一共进行了十多期。每期5天的雪上培训,最初就是学滑行技术和雪上稳定技术,慢慢才加入院前急救等医疗培训,并进行实地演练。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

医疗保障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练习、负伤、康复、再练痛并快乐着的雪地训练

新京报:你本人情况怎样,作为副医疗官,是不是一开始滑雪就特棒?

袁强:还真不是。我一开始能划拉两下,以为自己算有基础了,后来才发现什么都不算。培训之前试着滑了一条最简单的4公里的雪道,上去都傻了,摔了好几跤,人家一天能滑几十公里,我那天只滑了两趟,下来腿全酸了,就是零基础。

新京报:那你压力大吗?

袁强:压力挺大的,作为带队者,正式训练之前得追上队里的基本水平才行啊,只能单独找了人培训,一天滑上8至10个小时。一个星期之后中级道能滑了,培训一个月可以上高级道了,正式训练时,赶上了队里最低一组的水平。整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

新京报:相比跑步、羽毛球这些运动,滑雪的危险系数还是比较高的,你受过伤吗?

袁强:我在年4月份的时候伤过一次,当时能滑最陡的坡了,雪季末又有些心急,快到终点的时候没控制好,整个人被雪包打飞了出去,右腿内侧副韧带被拉伤,10月份才恢复。

新京报:队员情况怎样?

袁强:受伤是难免的,大家比较着急想提升技能,早期几乎每一期训练都会出现受伤的情况,但队员热情都很高,伤好了就归队继续。到上个雪季,大家技术比较稳定了,测试赛前四期培训一个都没伤,结束之后的训练又伤了几个。滑雪就是这样,平稳地滑不会出问题,但随着技术提升,永远有新的目标和挑战,人都想去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极限,有时候就会出意外。

新京报:现在大家身体情况如何?

袁强:都康复了,在准备新的雪上训练。

急救培训、实地勘探填补雪道急救的“经验空白”

新京报:你之前有提到,雪地救援的环境,和医院、平地很不一样,医疗方面你们要做哪些准备?

袁强:从年开始,我们参加和的院前急救培训,已经完成了5期。我们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法和原则,在室内进行训练推演,形成肌肉记忆。之后去雪地上不同的点位进行实地分析和摸索,形成救援的手册,这项工作一直都在做,争取越来越完善。比赛的时候可能发生各种状况,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多琢磨。

新京报:你的目标是什么?

袁强:希望能达到零差错,这个难度很大,我们尽力去做吧,争取把这几年的刻苦训练成果尽量发挥出来。

新京报:冬奥马上要开了,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袁强:压力也有、期待也有,不过我们干外科的,每次手术都是战场,不怕压力,期待冬奥会顺利举行,也期待任务圆满完成后的轻松。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樊一婧校对王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