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王占朝张淑芹
初秋的水城大地,气爽风清,景色如画。
8月25日,年“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即将启动,今年是该项活动连续第六年举办。届时,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50名高层次专家将共聚一堂,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展开对接,共话聊城发展大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关键所在,是建设“六个新聊城”的必然选择。
对于人才,聊城可谓求贤若渴。回首已举办多届的“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我市累计邀请23名院士和余名高层次专家开展合作交流,共签约项目个,达成合作意向、解决技术难题余项。“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擦亮了聊城高端引才、柔性引才的人才工作品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7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到聊城,就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处理等情况进行考察,并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欧膜技术研究院,与聊城水务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资料图)
一
年6月7日,我市联合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省人社厅举办“创新驱动·智汇水城——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
年7月12日,在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指导下,我市联合省人社厅举办“聚力新旧动能转换·服务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聊城行暨智汇水城高端论坛”。
年9月25日,“广聚高层次人才·推进高质量发展——年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成功举行。
年10月16日,“相约水城·创享未来——年院士专家创业导师聊城行”活动举行,4名院士及余名专家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年10月21日,50多位来自各行业、各领域的院士专家相约聊城,拉开“才聚水城·合作共赢——年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序幕。
水城之邀,高朋云集。之所以如此,既是聊城求贤若渴,亦是聊城广开引才用才之路,让院士专家有了再展身手的一方沃土。
山东产研博迈得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为数不多的消费级电子产品生产商,其引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团队实力强劲,有机械自动化、精密加工、电子电路、嵌入式开发和船舶制造等领域的人才15人。目前,丁德文团队已完成浸入式、泵喷式、鱼鳍式和挂机式推进器的研发工作。该团队研制的电动鱼鳍推进器、大功率外挂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舵推一体式外挂遥控推进器填补了国际空白,帮助博迈得研发成果顺利实现商业化。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博迈得的发展之路,是“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的硕果之一。连续多年举办这样大规模、高含金量的活动,让聊城的高端引才品牌愈加闪亮,让“顶级大脑”会聚水城,释放出“引进一个团队,激活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二
时钟拨回到年。这一年的“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中,医院与朱宁文院士签署合作协议。
朱宁文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英国皇家整形外科学院唯一的华人院士。他在英国率先组建了英国人类皮肤库,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干细胞技术进行创面修复和微创美容整形治疗的整形外科专家之一。通过合作,双方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皮肤和干细胞、整形外科、修复材料等医教研领域开展了战略合作,共同进行国家、省部级课题申报和专利研发,共同推进医院的医学转化、医药卫生学术交流和高级人才培养。
同样,在这次活动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教授江丽华到山东天泰钢塑有限公司指导工作,就天泰公司出口的化肥原料进行深入调研。双方就该原料的肥效、杀菌作用以及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控制三项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形成备忘录。
在年的“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中,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专家组团到鲁西集团现场参观,并重点围绕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盐酸处理等新技术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次活动,为鲁西集团探究、研究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下游产品提供了技术合作机会,为集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氟化工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位院士(专家),往往带来的是一个团队,甚至一个产业。而高端的人才结构,决定着一个地方未来产业的格局。我市倍加珍惜每次“院士专家聊城行”的重大机遇,加强与高端专家的对接交流,力争把先进技术项目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三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基础的保障。
如今,“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不仅成长为我市招才引智的响亮品牌,也成为全省人社战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获得国家、省相关部门高度